会议以举手表决的方式推选苏永忠、杨承新、唐源、王斌、陈刚、晏祥莉、张华昆、郭晓东、王邦蓉、马康凤为昭通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
唐源、胡波、谢宏、戈昌武围绕学习主题作中心发言,其他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作书面发言。要准确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要求,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贯穿工作始终。
昭通日报记者:谭光吉 杨洋 文/图校对:崔鹏。苏永忠强调,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主题教育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保持学习韧劲不松、调研钻劲不减、整改恒劲不散,以最佳状态狠抓落实,全力打好主题教育收官之战。要准确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路径要求,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把全的要求、严的基调、治的理念落到实处。苏永忠强调,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准目标要求、严格规范程序,高质量开好民主生活会。要聚焦开新局、惠民生、转作风、促长效,深入推进六大战略、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及系列三年行动,确保主题教育和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要扎实开展交心谈心,认真撰写对照检查材料,严肃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务实高效抓好问题整改,确保民主生活会开出质量、开出成效。市委书记苏永忠主持学习并讲话。而回乡创业者中,从北京回到昭通、放弃自己熟悉的教培行业选择投资农业的兰州大学毕业生汪义治最为典型。
这些金句让我们即使在数九寒冬闭门阅读,心里也是温暖如春、开心快乐。而坎坷的路走的人很少,但前路空旷,能一直走下去但是,记者若要准确地把握和认知新闻本质,就必须到现场。第二天又继续奔赴现场……这是一年来我和我的村庄团队的采访常态。
现象:深度报道何以突破社群边界对于一家地市报来说,我和我的村庄新闻策划是一个现象级的媒体事件。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和我的村庄主题报道策划呼之欲出、应运而生。
这一年,我们为深度报道画像,它是兼容的,可以表达其他新闻作品所表达的。分享会上,还有更多的反响与声音。这组报道再次塑造了记者的形象,文章读起来非常养心,是一组有思想、有深度的好稿件。多篇报道在新华社客户端阅读量达110万+,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阅读量突破10万+。
在被互联网改变了阅读习惯的当下,这个团队到底是怎么做到这些的?一个新闻产品碎片化的今天,传统媒体应该坚守什么?现场·分享会。10万余字、21个短视频、100余幅新闻图片,在多个新闻平台不间断传播。昭通市政协人资环境委副主任、昭通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艾自由这样评价:《现场》一书集中彰显了昭通日报社记者们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有3个特点,即群策群力现态度、深挖细琢现深度、可学可用现温度。这是几组有关一个新闻策划与传播的数据: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一个团队用脚步丈量云南省东北部的21个村庄。
每次采访都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并在写文字、拍图片、做视频上作了分工,有分有合。有时,在报社派不出记者的情况下,又联动县(市、区)级融媒体中心的记者参与视频的拍摄和制作。
《现场》作者有效地与事件背后的人进行了交流,并运用视频、图片与文字融合报道的方式,还原事件发生的逻辑和细节,把乡村振兴的实践成功案例呈现给受众,成功地与读者产生共鸣,用敬业态度又一次塑造了媒体的公信力。在现场·分享会现场,昭通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马永孝说:在碎片化信息盛行的今天,有必要去做长篇新闻报道吗?答案是肯定的。
第一篇和第二篇稿件,采访耗时8天。大家认为,深度报道是带有思想和情感的,思想和情感是深度报道的标签,能突破社群阅读边界,获得传播力和影响力。当新闻产品碎片化的时代来临时,传统媒体如何破冰,应势而为?走进现场,深入采访,全媒体编辑,差异化传播,这是我和我的村庄主题报道交出的答卷。兰 波 摄在背篼图书馆的发源地大关县玉碗镇何家坡,记者与采访对象促膝交谈,让他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复原当初的画面。汪 舒 摄好的新闻作品,只有记者首先被感动,才能更好地感动受众。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毫无疑问,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行业,已经形成社群化阅读,深度报道能否打破社群边界?我和我的村庄主题报道给出了答案。曹阜金 摄在昭通日报社采编中心,集21篇新闻作品于一体的《现场》一书格外吸睛,从奔赴新闻现场到书的命名再到现场·分享会活动的举办 ,昭通日报社认识到深入现场对采写深度报道的重要性。
8天的行程,注定是一条艰难的采访之路,采访完回到昭通后,团队7个人全阳了。但是,发生在21个村庄的故事,却在向社会传递一个信息:这片土地上坚守的人们,是三农的未来。
到宾馆后,又抓紧时间整理白天采访的素材。现实:回到村庄寻找乡村振兴答案从村庄里走出来的我们又回到村庄去。
在金沙江边培育兰花的周煌智。如何呈现乡村振兴里的那些人和事?如何讲述那些人与村庄的情结与故事?一个不能避讳的现实:在传播手段不断更新的今天,在碎片化信息大行其道的今天,新闻事件一定程度上已经不需要记者在现场。《云南日报》记者沈迅的看法也很中肯:昭通日报社推出的这组稿件,涵盖了昭通创业、交通、农文旅融合等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昭通市乡村振兴的成绩,是一组与时俱进又贴近生活的好稿件。本次主题报道的执行策划人汪舒说道。
昭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虎彦群说:通过阅读《现场》,明白了深度报道的内涵是什么。田朝艳 摄现场:用敬业态度塑造媒体公信力只有以问题为导向的新闻,才能让读者喜欢。
这21篇稿件直抵被采访对象的内心,深深地触动了他们隐藏在内心深处感人而幸福的泪点。它是有逻辑的,对新闻事件各方面进行综合,找出事件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还原事件的真实与必然。
农村空心化是当下的客观事实。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回应各级党委、政府广泛关注的问题,新闻工作者责无旁贷。
作为党媒,怎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家都在思考。毛利涛 摄2023年12月25日,我和我的村庄主题报道——现场·分享会在昭通日报社举行,对这个新闻策划的理念与成果进行了一次集中解读。从一开始,我和我的村庄的策划立场,就要求记者到现场去观察、记录和思考,去感知一个时代的脉动,去呈现一件新闻作品的生命张力。作为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昭通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如何接续乡村振兴?围绕深入推进六大战略、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630万昭通人如何在2.3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奔跑?昭通日报社一直在思考。
昭通日报记者:毛利涛。寒风凛冽的2022年12月12日,我和我的村庄采访团队从镇雄县出发。
它是有力量的,它具有的人性关怀和多维思考能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
这就是我们走进村庄的理由。2023年2月至10月,该团队完成21篇深度报道。